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明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16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9-903、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1-22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明灭:依稀模糊,似有若无。忽隐忽现。形容楼台山峦。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鸟相呼:一作“鸟自呼”,言鸟相和而鸣,如自呼名字。
腊日不归对妻孥(nú),名寻道人实自娱。
腊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十二月一日,有的说是十二月八日。孤山:在杭州西湖。惠勤、惠思:均为余杭人,善诗。名:名义上。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和尚。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宝云山:在西湖北面,有宝云寺。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pú)。
团蒲:即蒲团,和尚坐禅的用具。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bū)。
晡:申时,黄昏之前。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云木合,云和树迷蒙成为一片。野鹘:属鸷鸟类,飞翔迅疾。浮图:佛塔。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huǎng)如梦遽(jù)遽。
恍:恍惚。遽遽:惊动貌。
作诗火急追亡逋(bū),清景一失后难摹。
亡逋:逃亡者。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16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9-903、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1-22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断来写,而以访惠勤、惠思贯穿连缀。
首起点出时间地点。二僧结庐孤山,孤山在西湖边,所以诗从西湖展开,说自己在一个昏沉欲雪的日子出行,见到西湖上空满积着阴云,低低地压着湖面,西湖边上的楼台与重重叠叠的青山,笼罩在烟雾之中,若有若无。这样,抓住气候特点,略加点染,展现了一幅光线黯淡的水墨图,朦朦胧胧。接着,诗人眼光从远处拉回,写近处山中,水流清浅,人迹不到,只有鸟儿啁哳宛啭。虽是近景,因为极静,又显出了山的幽深。同时水清、无人,又与节令、气候相关。
以下诗入题,写访僧。先写未见僧人所居时,说明自己腊日不和妻子儿女团聚,特地入山访僧,是为了陶冶性情,自我娱乐。僧人住在山中,山路盘曲纡回,正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纸窗”二句,写见到僧人所居后。僧人所居只是纸窗竹屋,僧人则拥褐而坐。轻轻点染,写出景物的幽旷与僧人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藻;诗人访僧的经过,与僧人的交谈,就隐藏在会心之处,不写而写了出来;同时,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天寒”句起写回程。天寒路远,所以天未晚就回家。不说是自己要回去,而说是由于僮仆相催,又点出自己与二僧谈得很投机,依依不舍。出山一看,只见云木回合,野鹘盘旋在佛塔之上。云木合,说雪意更浓,垂暮光线更昏暗,树木隐在迷雾之中;野鹘盘空,又在迷离之中点染一二清晰之景,使画面饶有深趣。这一景色,与起首四句相呼应而不重复。
结末四句,写到家后的感受。“欢有余”应接前“实自娱”而来,说明不虚此行,游之乐及游之情都表达了出来,自己的人生观及僧人的清净无为也得到了再次肯定。而火急作诗,更加深了自己的欢快感。“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不仅写了自己的心情,也是苏轼文学创作观形象的表达。苏轼作诗强调敏捷的观察力及翔实的表达能力,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情感与景物,这首诗也正体现出他的创作特色,从各个角度描绘出景与情所具有的独特的诗情画意。
此诗的用韵也显示了苏轼诗娴熟的技巧。诗除了少数几句隔句用韵外,通首一韵到底,音节畅美自然。清纪昀批说:“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拍,其源出于古乐府。”其中“孥”、“遽”等字都是险韵,尤为难得。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16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9-90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象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jiá)商音。
《梁父吟》:梁父亦作梁甫,在泰山附近;《梁父吟》,乐曲名。戛商音: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十年如践(jiàn)亡吴计,七日包胥(xū)哭楚心。
十年句:越王如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矢志灭吴,终于达到目的,洗雪了国耻。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niè)空林。
昼行句:作者自比饿虎,白天也要出来痛咬敌人。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神州句:陆沉,沉沦,沦陷。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一个地方官清闲的职位唯有(团练)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节日只是清明节。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春去春来什么时候是尽头,闲恨闲愁所到之处就萌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燕子和黄鹂争相鸣叫,柳絮和树荚竞相飞扬。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脱去官服换来(隐士所居)商山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诗句。
一郡(jùn)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冷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yú)荚(jiá)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诗人、散文家。因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这首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任团练副使时所作。
诗题点明诗意、诗境,透露出诗人的谪宦之苦。
首联中“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时令特点,都表现了诗人的谪居之感。
颔联表面上看是恼人的春,实际上是让诗人惊心的“闲”。颈联的“夸”与“斗”两字生动传神,用拟人手法凸显春天的生趣,同时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被贬愁绪与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希望回归自然、脱离世俗的愿望。
尾联用了商山四皓、屈原《离骚》的典故,诗人情绪变得十分洒脱,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将满腔郁闷出之于“笑”,和着《离骚》饮酒赏春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整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言浅情深、意味深长。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官方馆舍里十分静悄,夜晚难眠一直坐到明月西斜。漫漫长夜里阵阵角声,凄厉悲凉好像是在自语;这亡国被俘的幽囚之客,愁破了心胆正在日夜思家。可是南方北方各自是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愁苦的肝肠断裂,心中烦乱不禁搔首一声长叹。想那旧日宫殿里绮丽的席子、象牙床和碧玉枕,君王九九重阳何处与臣下醉饮黄花下。只好和着泪水弹琵琶。
参考资料:
1、 姚小鸥.宋代名家词选:海南出版社,1994:910-9112、 喻朝刚.宋词观止: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16263、 萧枫.唐诗宋词全集 第16卷:西安出版社,2000:304-3054、 李星.唐宋词三百首译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7:548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望江南:词牌名,此体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幽州:古九州之一,辖境在今河北、辽宁一带。这里是指元大都燕京(今北京市)。九日: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官舍:官方的馆舍。作者初到燕京时,被拘留于会同馆内。月西斜:指拂晓时分月将落。永夜:长夜。角声:军中号角声。
肠断裂,搔(sāo)首一长嗟(jiē)。绮(qǐ)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niǎn)琵琶。
搔首:用手挠头。嗟:叹息。绮席:华丽的卧具。象床:镶有象牙的床,床的美称。寒玉枕:用碧玉做的枕头。黄花:指菊花。捻: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参考资料:
1、 姚小鸥.宋代名家词选:海南出版社,1994:910-9112、 喻朝刚.宋词观止: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16263、 萧枫.唐诗宋词全集 第16卷:西安出版社,2000:304-3054、 李星.唐宋词三百首译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7:548每逢重阳节,人们都要怀念远出在外的游子,异地做客的游子也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中国古代诗人也屡屡在诗中表达重阳节思亲的情怀。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脍炙人口之作。而汪元量由重阳节感发的就不仅仅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更为深情的,是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小令分上下片。上片主要是对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气氛的渲染。开头:“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心绪如麻,不能成寐,面对一弯明月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汪元量举头望月的所思所想就不仅仅是故乡,而要广泛、深沉得多。“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这两句紧承上面,进一步表达一种悲痛的情怀。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气氛,在这阴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愤地喃喃自语,聊以排遣内心的痛苦于万一。这种悲痛的来源就是对“家”的无限思念。这个“家”主要是指已经沦丧于蒙古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个大“家”,当然其中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南北各天涯”。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真可谓天各一方。即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怀念,正是在这样的近乎绝望的境地中,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沉重。
词入下片,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变为具象的行为。“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作者虽有回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作者思念国家、以至肝肠寸断,却只能以搔首长叹作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这只是一种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举动。“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这两句涉及到了作者思家的具体内容。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她们就不能象往年那样了。即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但由于物是人非,她们的心情也一定是十分痛苦的。末句“和泪捻琵琶”再次把内在感情化为具体行动。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鞭,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在这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中,会有多少作者不敢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
后人在评价汪元量的诗词时说:“唐之事记于草堂,后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其诗亦鼓吹草堂者也。其愁思壹郁,又可复伸,则又有甚于草堂者也。”(李珏《书汪水云诗后》)确实,汪元量诗词中对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南宋灭亡这段历史,比起安史之乱来更为沉痛。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华岳文艺出版社,1990:672-674